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KM] 期中報告─怎樣才是好知識?知識又該如何評量?

很快的一學期就過了(好像每學期都說這句話 = =),這堂課到底學到了什麼?下面就告訴你啦...

以往對知識管理的概念都是很理論的,事實上也是如此,有很多的實務及假設都是建立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從老師一開始叫我們去找知識管理的成功與失敗案例,到最後要歸納出如何評估知識管理的績效,我想都是要藉著案例推演出理論的精神吧。

在尋找資料當中,很多時候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資訊早已被限制住了,就像學期初一開始找到相同案例一樣,這也讓我想到,知識必須要建立在不同人的不同想法上,雖然可能會有相同的專業知識,但只要所想的方向不同(如關鍵字下的不一樣),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而知識轉化的過程也與人息息相關,藉由教導習得的資訊可由自身內化,運用在組織中則可轉化為一套標準流程或是專業知識庫,但我們也探討到要如何在無痛的情形下分享知識?最實際的方式就是利用金錢利誘,適時的股利或獎勵可以使組織知識分享順利進行,只不過在目前景氣低迷的情況下,這樣的方法好像比較不可行。或是利用工作上的升遷,不然狠一點就是施壓,但得到的回應可能就不只有分享知識而已。

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知識與流程是必須要相結合的,在每個流程及時間點上都有不同的知識輔佐員工進行流程上的工作,而好的知識則是因為這樣的滾動下流通,也就是知識的活化,雖然越多人擁有的共同知識未必是對的,但在知識流通中可能會帶來一些利弊,而如此的方式可將知識去蕪存菁,畢竟沒有益處的知識就不會正常的在流程中流通。

另外則是人對知識的影響,一個知識的好壞需要由組織中具代表性且多方面專業員工所組成的團隊進行稽核,且不能單只選用資訊技術人員,否則會喪失很多重要且關鍵的意見與觀點。這也與流程相呼應,所在各流程中的各領域員工最能了解知識流向及可用的知識究竟是什麼?因為很多時候知識的流通也可說是經驗的傳承,而經驗就是由人所累積下來的,且豐富的經驗可使組織受挫的機率下降。

最後,這個期中報告其實有點難以列點的方式呈現,說實在有那麼多理論說要如何去做知識稽核,但我覺得只能算是個概念,實際上要去實行必定會有許多障礙的。其實這也可以對應到知識要量化呈現也是不易的,就像組織裡頭的SOP也是需要大家的共同討論才能成形,但在討論的前提我想大家可能就會為哪些知識該納入或剔除而傷腦筋吧。

或是以個更簡單的例子來說,如同老師最後一堂所提的,研究所的學習歷程就有點像在做知識管理,在產出一篇論文的同時,你要從眾多的paper中焠鍊出你真正需要的資訊,最後再由自己消化成為知識。也就是說研究所其實是要培養個人獨立思考的習慣,再由個人衍生至組織等。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