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KM] 怎樣才是好知識?知識又該如何評量?

如果以知識稽核這個Topic搜尋,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會先以波恩的知識成長階段論講起(也就是之前柏文同學在文章─知識評估中所提到的),的確知識的評量必須要以階段性來看,因為各個階段所學習的知識不同,且會有演化的情形發生,也有人拿咖啡店的經營來當作知識稽核的例子,以下就以成長理論與咖啡店經營例子相結合來看看各階段的知識是怎樣的概念:

(1) 完全無知階段:完全不知道好咖啡與壞咖啡的差異。好咖啡通常顧客會喜歡,而壞咖啡會讓顧客跑掉,不再回來。

意指組織正處於完全缺乏相關知識的階段,不知道需要何種知識?這些知識在哪裡?也無法判斷流程績效的好壞

例如某採購部門在公司成立之初,完全不清楚採購零件物料的最佳時機、最適數量及其可能產生的成本的情況。

(2) 純藝術階段:能分辨咖啡的好壞,當你喝過很多咖啡,你就會知道咖啡的好壞。當你又喝到同一類型的咖啡時,就可以利用先前喝過的經驗比較同一類型的咖啡。

意指此時組織作業的執行完全憑直覺、以試誤 (Tdal-and-Error) 的方式來完成,簡單來說可說是不明確的內隱知識則儲存在員工的直覺中。

例如某個採購員工無意間發現某種數量的採購方式,可以降低總存貨管理成本,但卻無法提出真體的說明之情況。

(3) 察覺階段:能列出影響咖啡好喝的變數清單,在找出最佳咖啡的範本後,便得知與咖啡質(流程產出品質)有關的變數,例如:濃度、溫苦澀度、黏稠度,以及其他你不知如何命名的品味變數。且還須知道怎樣的調配才會是一杯好喝的咖啡,例如:添加的咖啡量、咖啡壺設定的溫度、在離開咖啡壺後,你讓咖啡放置多久、咖啡的重量/水量(指每杯咖啡)、水與咖啡的比例、咖啡豆研磨的精細度、咖啡豆烘焙的時問、從咖啡豆研磨好到泡咖啡的時閒(咖啡豆如果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它會氧化)及其他控制變數。

意指組織已開始察覺 (Awareness) 出一些相闊的影響因素,少數可以外化,但大部分還是屬於內隱的知識,即憑直覺。

例如採購人員逐漸發現購買太多會增加不必要的倉儲成本,但太少則會發生停工待料的成本與運輸成本。

(4) 具衡量能力階段:能決定變數影響的重要度,且能說明前一步驟所列的變數清單中,哪個變數是重要的、普通與不重要的。

意指已逐漸可以清楚定義出重要的因素與因素闊的因果關係。

例如開始瞭解存貨總成本中 , 包括了倉儲成本、運輸成本、缺貨成本 , 而且這些成本與採購的數量、頻率與時間點有關。

(5) 具手段控制階段:能衡量變數,根據影響程度自行控制外在因素,如所添加的咖啡重量、所添加的水量、咖啡壺的初始設定之溫度、咖啡壺的溫度、在咖啡壺中的時問、離開咖啡壺中的溫度、咖啡豆烘焙過後的閒置時問,以及咖啡豆研磨過後的閒置時間等。但此階段卻無法衡量比較質化的因素,例如苦澀度或濃度。這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有些因素如何被衡量,並且進步到更高的階段;而哪些因素還得停留在低的階段。然而最後卻可發現,這些難以衡量的因素可能與其他被衡量的因素有關,例如咖啡粉與水的比例。

意指組織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部分相關的過程知識外化至作業手加中。

例如在何種存貨水準下,應採購多少零件物料,成本大約會是多少等之資料,將其記錄並儲存以作為指導例行的採購工作。

(6) 具流程能力階段:能利用可重複的方法發展出調製公認標準好咖啡的秘訣。也就是說現在可以遵循一定的步驟,並合理地期待,大部分的時問中,所調製出的咖啡是好咖啡。並且知道這份秘訣或方法的元素包含有溫度的設定、時效、咖啡離開咖啡壺後所閒置的時間長度,以及每杯咖啡中咖啡粉的含量。

意指組織將執行流程的法則編整為手冊,且這些知識常會發揮令人滿意的成果。

例如利用過去經驗學到的法則彙整記錄於存貨管理手冊中,以便有效地指導採購流程結果。

(7) 了解流程特性階段: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模式交互配合,在具有公式的情形下來配合執行流程。比如說一個好咖啡的公式是在(0 . 56 × 咖啡的重量 + 0 . 12 × 水量)或類似的狀況下調製出來的!這樣的模式不必然是量化的。它可以是質化的,部分實證的或是半正式的。但是,至少它會說明重要變數間的近似關係。同樣地,顧問公司可以發展其策略顧問分析模式;產品設計師可以發展在傳統市場中的產品接受模式等。

意指組織已非常清楚作業流程包括哪些詳細的變數及各變數應如何衡量,並可利用實際資料以實證研究方式來驗證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

例如瞭解採購數量每增加1單位對倉儲成本、運輸成本將會造成什麼影響。

(8) 知道因果性知識階段:指組織暸解欲使作業流程達到最佳化可以明確地分辨出應使用的公式、演算法或資訊系統,並將其精確的因果關係表示出來。例如發展出成熟的經濟訂購量 (Economic Order Quality,EOQ),此即經濟長購最佳化的公式,透過採購數量與成本間的因果關係,求取存貨管理總成本的最小化。

意指已經清楚暸解在何種情況下,可使總成本最小化,而這比前幾個階段的Know-how更加地深入。

(9) 完全的知識階:這是我們從未想過能到達的最後階段,主要是因為完全不知道何時能到達這個階段,例如在流程中仍然有漏洞要去填補,環境中仍然有變異要修補等。這會讓我們退回第7階段或更低,每當我們認為我們已經達到第8階段,愈接近這一個階段,我們就要事先預測或修補變異與混亂,以及知道如何衡量其效益。這就是為何在KM系統中要建立「持續不間段學習」的能力。

意指組織已可完全掌控處理任何作業流程相關的事件,甚至是任何突發情況都可以完善地處理及應付;知識變成組織運作的一部分,並完全地吸收融合。

例如已完成一杯任何人喝過都無法抗拒且無懈可擊的咖啡。


結論:利用波恩的知識成長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企業現階段是屬於哪一階段,而且可以經歷企業從高度依賴少數人的內隱性知識,進步到內隱與外顯知識都能輕易地分享與存取的過程。當然,在較高的階段中,例如第與第7階段,如果流程中產生並未記載但卻無法避免的變異,企業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應該做些什麼。

大部分的企業都在第2與第3階段,他們皆需知識稽核來好好地診斷其組織有些什麼核心知識。至於想要有效管理知識,企業必須進步到第5、6或階段,利用知識稽核來發覺尚未被好好利用的知識。至於第7、8階段,雖很難達到,可是如果公司上下全體總動員利用lT工具來輔助,將會增加達到目標的機會。

所以我們能推測在階段6以後產出的應該都能說是可用的知識,因為在此階段能有一個準則來衡量知識,且明確知道知識與流程間的因果關係,這才是所謂有用的知識!


BTW,之後會再提到知識稽核的流程及稽核團隊的重要性。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KM] 期末報告─KM推行績效如何評估?

這個禮拜要來總結先前的文章再把它變成期中報告,但看來看去大家的標題好像都不太一樣,應該是正常的吧?反正內容有講到重點就好 ← 後來才發現期中期末的題目整個顛倒了 囧,那...只好順其自然哩。

進入正題→由前三個禮拜所整理的文章中可得知,藉由階段性的分段評估可彈性修正各階段的衡量指標,也可間接導正企業流程的偏誤。另外也可由企業智商反應出知識管理的績效,所以從人(People)、流程(Process)與技術(Technology)的角度來歸類可得下列指標:

以人來說,企業必須先由組織的教育訓練做起,讓企業由上而下進入知識管理的變革氣氛中。接著,企業成立KM專案導入小組,包括知識長(CKO)、推動小組(由所有一級主管帶領)、知識經理(負責專案流程管制)、學習經理(負責教育訓練)、技術經理(負責技術平台導入 )、行銷經理(負責未來知識行銷策略),而這個企業內部的KM專案組織,必須與企業外部的KM顧問團隊( 包括策略顧問、知識顧問、技術顧問、評估顧問)協同完成。計劃後期,企業一級主管將由原推動小組轉為評估小組,與評估顧問團隊共同評估企業導入KM後的有形、無形效益。

以流程來說,依照策略規劃(Plan)、問題挖掘(Reach)、議題組織(Organize)、共識成形(Formulate)、專案導入(Implement)、評估追蹤 (Trace)六大步驟,分別制定各步驟的計劃執行細項與管制時程,開始進行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流程導入。

以技術來說,包含企業資訊入口網站、工作流程自動化、文件管理自動化、業務管理自動化、客戶關係管理自動化、新進人員與員工訓練自動化、企業知識網路社群、企業智庫建立等,都是企業導入知識管理過程中,需要導入的技術平台功能。

因此再依據KM推動期間各階段劃分:

在萌芽期中,以建立員工的信心為基礎,並詳細分配人員的責任歸屬,使KM成為一種義務,且可藉機評量企業內人際溝通、領導與激勵、專案管理、團隊互動與共識等方面的表現。

直到進入待產期,此階段為磨合的最佳時機,可由流程與人員評量企業資訊系統的完整善度,包括所有作業資訊是否已經數位化、文件化、程序化,網際網路的使用程度,資料攫取的效率、輔助決策分析的能力。也可從此獲取企業人員的知識,以評量企業是否能夠自內部成員與外部機構有效取得各種知識,並將這項取得能力與同業進行比較。評量的範圍包括是否能將存在個人身上的經驗、心得等隱性知識加以顯性化與文件化,以及是否能自研究機構、大學、國外廠商、設備廠商、客戶、競爭者等外部知識源取得所需知識,並將之移轉成為組織知識存量的一部份。

最後階段─學習期,與平衡計分卡中的創新與學習構面有共同目標,包括成員的創意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組織的輔助決策專家系統、研發資源投入、資源使用彈性、激勵創新機制等,以及評量企業學習性組織之運作水準,以及是否已形成樂於與他人分享知識心得的企業文化。從這三階段各自擷取的構面及指標來看,最終可求得企業內知識存量,也就是企業知識存量的質量化水準。


參考資料:【陳永隆】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的具體獲利指標?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KM] KM推行的績效如何評估?〈三〉

企業推行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企業的智慧,也就是所謂的「企業智商」(Corporate IQ)。

因為企業智商可以說是企業的基礎價值,但企業智商並非只是聘僱一群好腦筋、高學歷的人就夠了,雖然聰明的員工可以使工作執行的較為順利,但企業智商的高低,主要還是取決於企業能否有效的取得所需知識,組織內部是否廣泛的分享知識,以及如何善用彼此的知識來帶動進一步的創新成長。

那麼我們應該可以從衡量一家公司的企業智商間接得知其知識管理推行的績效,以下為衡量企業智商的六個指標:

1.企業知識存量的質與量水準:所謂知識存量是指存在個別成員身上的專業知識與經驗能力,以及存在整體組織的技術、專利、制度、流程、作業規範等,企業需要評量這些知識存量的數量與品質在同業中的水準。

2.企業知識獲取能力的水準:這是評量企業是否能夠自內部成員與外部機構有效取得各種知識,並將這項取得能力與同業進行比較。評量的範圍包括是否能將存在個人身上的經驗、心得等隱性知識加以顯性化與文件化,以及是否能自研究機構、大學、國外廠商、設備廠商、客戶、競爭者等外部知識源取得所需知識,並將之移轉成為組織知識存量的一部份。

3.企業知識流通機制的效率:這是評量企業資訊系統的完整善度,包括所有作業資訊是否已經數位化、文件化、程序化,網際網路的使用程度,資料攫取的效率、輔助決策分析的能力。企業智商高的公司必定擁有一個有助於知識流動的網際網路資訊系統,而我們就是評量這個資訊系統的策略效果與運作效率,包括反應速度與內涵品質,也就是評量企業的知識流通機制是否已接近數位神經系統的理想目標。

4.企業知識創新能力的水準:這是指企業使用知識來產生創新成果的能力,包括成員的創意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組織的輔助決策專家系統、研發資源投入、資源使用彈性、激勵創新機制等。基本上,是評量企業的知識使用與分析能力,以及評量組織對於創新活動的支援程度。

5.企業組織溝通與團隊運作的效率:這是評量企業內人際溝通、領導與激勵、專案管理、團隊互動與共識等方面的表現,我們可由企業成員進行自評,來判斷是否已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6.企業員工在知識學習與分享的價值觀:這是評量企業學習性組織之運作水準,以及是否已形成樂於與他人分享知識心得的企業文化。企業可進行內部問卷調查,以評量員工是否已形成知識學習與分享的價值觀。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KM] KM推行的績效如何評估?〈二〉

先前所討論的是如何劃分KM各實施階段以衡量KM所產生的績效,所以這次要看看有沒有工具可用來衡量KM的績效。

在很多研究中可以發現,多半的企業在導入任何一種系統時,他們都很喜歡用到平衡計分卡 (Balanced Score Card),其是於1992年由哈佛大學名師羅柏特·科普朗(Robert S.Kaplan)及大衛·諾頓(David Norton)首度提出,其最早的用意在於解決傳統的績效評核制度過於偏重財務構面的問題,但在實際運用後又發現平衡計分卡要與企業的營運策略相互結合,才能發揮企業績效衡量的真正效益與目的,因此平衡計分卡不
僅是一個績效衡量系統,更是一個企業營運策略的管理工具。

平衡計分卡可分為四個構面:財務、顧客、業務營運、創新及學習。

財務構面:由於企業的金流提供了大量可供處理的財務數據,又基於資料庫的普遍應用,數據處理日益中心化、自動化。問題是,當前對財務數據的過度重視,導致了企業績效衡量指標的失衡,其他一些同樣重要的相關因素,在企業績效衡量過程中,並沒有被考慮進去。就此而言,
風險評估和成本-效益分析的數據或許也應該包括在財務報告中。

顧客構面:現今的企業已經逐漸了解顧客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必須不顧一切的盡可能滿足顧客的需求,消費者導向和顧客滿意度已成為衡量企業績效的先行指標。如果顧客對產品(服務)感到不滿意,就會去尋找替代供應商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顧客尺度不合格,就是企業走下坡路的先兆,即便當前的財務形勢看似(或者仍然)一片大好。在提高顧客滿意度的過程中, 應根據消費者的不同分類、以及產品(服務)抵達消費者的不同流程,對消費者進行研究分析。

業務營運構面:此構面代表企業內部流程的最佳化,企業必須由員工及流程做為此構面的指標,簡單來說就像是企業業務運轉得如何?以及企業產品(服務)是否與市場需求相一致?

創新及學習構面:在知識型組織內,人是最主要的資源。所以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變革中,終生學習已經成為知識工作者的必備工作。但往往企業都將學習與培訓劃上等號,認為適度的教育訓練就是學習,但其實不盡然,此構面的學習指的是企業對待自身發展與員工成長的態度。必須與上階段的內部流程相連結,在員工處理流程之際間接學習,也要有人員擔任輔導員、顧問這樣的角色,員工之間要有順暢的溝通交流渠道,當員工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得到幫助。

因此總結以上四類構面,平衡計分卡:
‧不只是績效評估工具,而是一套管理制度
‧強迫集中注意力於最少量,最重要的評量指標
‧利用計分卡來釐清、簡化、落實高階主管的願景
‧限制具體評估指標的項目,減少資訊過多的情況:集中零散的競爭要素,放在同一份評估報告
中、防止顧此失彼,一併考慮所有重要的營運指標。

另外還有常用來衡量績效的儀表板 (Dash board),是種看做是飛機駕駛艙內的儀表板與指針,它能包含控制者所有所需的詳細資訊﹝高度、油料、航向、其他綜合目前情勢及未來環境預測的指標﹞,之後還會再提到。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KM] KM推行的績效如何評估?

KM可說是一體兩面,為什麼這麼說呢?

對企業來說,推行KM可視為企業策略中的小環節,在推動期間需盡量與企業流程密切結合;以員工來說,KM的推行必須無痛進行,要使員工認為KM僅代表企業知識化的一種工具,並不會對員工造成威脅。所以接下來就可以此兩面向探討KM績效的評估。

所以KM推動期間我認為可以分三階段:萌芽期、待產期、學習期。

第一階段 萌芽期
在尚未導入KM時,企業未必有著知識管理之概念,在此期間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員工對於知識管理的好感及興趣,例如在員工訓練時教導他們對資料管理及流程規劃的方式,甚至是有一套SOP可供員工參考,並告知其益處,可妥善利用各主管與員工相互了解的程度作潛移默化的教導,以建立企業與員工共同學習的同理心態。在程序上可將此階段視為組織引起創新變革的初期,雖說在這個階段多半會產生排斥,但就是因為如此才需要先對員工作心理建設以避免後續階段的更大衝擊。由於企業和員工都還在取得平衡點,則現階段的衡量指標較模糊,僅可由KM推行的進度如:教育訓練的成果、員工配合度、員工參與感及關心程度等來衡量。

第二階段 待產期
這個階段顧名思義有如分娩前所帶來的陣痛,利用前階段的教育及摸索之經驗,使員工徹底了解理論與實務上的不同,所以員工在受過教育訓練後又要與實際工作情形相結合,此時會有些許抗拒的情形發生,對於企業來說,間接的輔導及推廣企業文化,從多角度描述推動的進程與成效,同時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概念,並逐步研擬全公司的知識管理策略使其趨近為慣性。此階段的衡量指標較上階段具體,考慮採用的指標如:產品或系統開發時間的縮減、內外部顧客對客服品質滿意度的提升、員工工作生產力及工作滿意度的提高、創新活動更加活躍、知識庫內容不斷蓄積、知識庫使用情形日漸踴躍、知識庫重複性使用者增加、知識性社群更加活躍、知識交流與分享受到同僚與管理階層的肯定、知識交流的管道多樣化等。

第三階段 學習期
最後階段即為所有經驗及歷程相結合,從內部的資訊系統與網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財務與行政作業,到與外部互動比較多的客戶服務、市場調查、訂單處理、廣告行銷、採購儲運等流程,都可依次運用知識管理的觀念重新設計,更多的肯定意味更高的期待,更多的投資同時意味更嚴謹的監控,適合的效益衡量指標包括各程序的效率及效能外,還可採用投資報酬率等財務比率,衡量投資知識管理所帶給企業的整體效益。因此可得知衡量指標慢慢偏向經濟化,如:投入成本與實際預算之差距、產品及流程錯誤率等。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記] 期中報告 + 剩餘Topic

期中:
  • 知識如何評量?

期末:

  • 企業KM評量:推行KM後的績效如何評量?成敗如何界定?
剩餘:
  • 障礙最少,沒有痛苦的作知識分享?
  • 未來紙本都會電子化,那圖書館以後要怎麼辦?
  • 部落格的壞處、缺點?誘因怎樣比較OK?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KM] 部落格的缺點!

之前都在討論使用部落格的優點,沒想到這禮拜的題目就是要倒過來想,想看看部落格到底還會帶來什麼缺點?

所以我們可以從優點為出發點逆向探討缺點的緣由。由於部落格的好處就是平易近人,因此進入障礙相對的低,也演變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好像沒有部落格就少了一樣與人競爭的工具,但用了它好像對企業並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

在尋找blog資料時我們應該也很容易發現,有很多的blog是轉錄他人的文章的,感覺就像大家都copy來copy去,這點在企業來說是比較不可行的,但卻無法控制員工文章的產出是否為自己的想法或概念。

多半的企業都會對部落格的使用保持存疑,假如是用在員工的身上,有時就怕員工隨意就可留下不利於企業聲譽的流言,或是員工的個人部落格也容易不小心洩漏企業的商業機密,或是部落格的內容具侵權的行為,在簡單一點的疑慮就是怕員工經營部落格可能會切割實際的工作時數;那換成顧客的角色,企業又怕低進入障礙易造成非相干人士亂入(由於匿名性的缺點),或是留言的散佈速度快不易收拾,嚴重點甚至會造成企業巨大的損失。

又或是企業所發佈的文章對讀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讀者時時都很期待文章更新,這時就會強迫blog管理者必須要定時發表或更新文章讀者,在這樣的情形下容易造成管理者負擔。

企業blog範例 (B2C):http://blog.7-11.com.tw/index.asp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KM] 知識管理實務攻略研討會 與會心得

今天下了點小雨,不過我們還是準時的到達會場,會場的地點果然很詭異(居然在百貨公司旁邊 囧),開放式的場地感覺不錯就是了。

議程中的第一場─企業人才優化之應用,從看到標題時就覺得怎樣也跟KM扯不上關係,果然不出所料,聽著聽著越像是企管經理人的嘴砲,不過我想報告者已經很努力的要把KM裡很重要的人為因素當作是他演講的題材,其中有幾張投影片讓我比較印象深刻,就是他請在座的聽眾閱讀投影片上的字體顏色、圖的底色及字的意思,結果是要投射出你的腦年齡(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3/brain03.html,有興趣的可以重溫一下,底下有中日翻譯)。

為何要這樣的原因大概是要讓我們知道知識是必須被儲存起來的,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是會成正比下降的,就算是有記憶,但準確度也不足以配合記憶。

所以必須將內隱的知識外化(這裡要小吐槽一下,演講者一直說什麼內隱外隱的,心裡OS:明明就是外顯),知識分享也是基於此概念而進行的,但還是要扯到人這項因素,之後還會提到。

第二場─知識管理應用再創新,恩,這個主標題聽起來就感覺很有衝勁,但副標題下的是eKM 4.5創新應用與快捷導入工具,好吧,我想應該會是個不錯的產品介紹。

此場的演講者是意藍科技產品處PM,投影片第一頁就放了他們榮獲資策會KM類的各項第一名,但是嘴裡卻說我們不是要突顯我們有多厲害(這時又要吐槽一下,你當我傻子來的唷),不過投影片上的標題(榮耀與肯定)還比較中肯,但他在一開始也有提到一個好像是個大問題卻又平常的道理,就是企業要找適合自己的套裝軟體,我記得這個問題好像也是老師要我們提出的問題,企業未必要用套裝軟體,但必須考量的是自行開發和套裝的時間和成本比例,另外導入經驗也是很重要的。

在她介紹產品之際,我越看越覺得有趣,KM工具看起來都像是平時我們在用的管理工具,像是檔案總管、PDF、WorkFlow等,但將其整合起來就能變的很完善好用;她們也有強調一點,就是新產品中另外有討論版及專家回答這樣的新功能,其實白話點說就像是論壇和知識+的樣子,也有分類及權限控管等。但她特別稱讚這項功能,原因是企業使用這項功能在讀書分享中,間接提升了員工之間的分享效益,但為什麼會那麼踴躍且主動的分享是有原因的,當然要有獎金的誘,她們也開玩笑的說:有的企業提供兩萬的讀書心得獎勵,結果發現大家都不專心工作,而是埋頭寫心得。

我想這就是我在上篇圖書館部落格提到的誘因吧,想要大部分的讀者分享心得,除非是本身就非常有興趣,不然就要靠一些利誘的方式來達成分享的目標。就像企業雖然努力推行KM,但仍就需要員工,也就是使用者的支持,在分享心得之際,間接享受KM的好處,讓使用者感受其中,而非硬性規定去使用反而會造成排斥。

但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在沒有這些誘因時,KM推行可能很容易就受阻,就像我們現在分享心得一樣,為的也許只是課堂上的需要,但在課後或是沒有這樣的規定下,還真的滿難去維持分享的習慣,總歸還是要看個人的習慣,而且就算真的要與其他人分享,也未必真的是自己的知識,或許也只是轉錄一些有趣的文章,對沒興趣的也不會PO上來,有時PO不PO也要看心情好不好就是了。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KM] 各領域對部落格之應用─中醫、圖書館

由於blog能夠容易的「散播知識」與「接收知識」,因此大眾也慢慢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去分享知識

下面這個例子就是以一個blog作為知識分享的平台,並成立中醫師的社群以提供中醫專家以促進實證醫學知識分享


知識管理應用於中醫師部落格-以中醫內科為例

發展中醫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簡稱EBM)的關鍵是能夠提供中醫臨床研究證據,資訊之檢索步驟及方法顯得十分重要

中醫研究所於2007年設立中醫知識庫,並設置73個婦科知識主題,從中歸納出一套知識主題訓練流程

此研究利用部落格為工具,並應用知識管理之方法,設立中醫師專業社群,促進其間之知識分享,並期使中醫實證科學更加完整

利用已完成的中醫婦科知識樹訓練流程,讓中醫師們共同完成中醫內科檢索系統,並與已建置完成的婦科知識庫比較其異同

並利用部落格工具「drupal-6.1」建立社群網站,並結合知識管理概念,以提供中醫師專家們一個討論平台,探討其知識分享之過程

部落格工具可以促進中醫師間的知識交流,探討以中醫師為主之社群現象,同時提升國內中醫藥資訊檢索之水平,以促進全球實證醫學知識分享

雖然最後找到的並非上述研究的部落格,但在多數的中醫部落格中發現有趣的是,居然有人在上面直接問診,感覺就像拍賣網站的問與答,而且真的是有問必答

我覺得在分享的前提就是要有問題的提出,大家便可由這些問題衍生討論

參考資料:http://tw.myblog.yahoo.com/da-fang/ (大方中醫部落格)


剛好在找中醫部落格時發現了成大圖書館醫學分館的部落格,此類較屬於單向分享的部落格,僅有少數人在上面給予迴響,但這讓我想到本校的圖書館似乎也有這樣的功能

參考資料:http://140.116.65.3/index.php?blogId=1 (成大圖書館醫學分館部落格)


本來只以為長庚大學圖書館的部落格只有用來公告而已(大概我不常上圖書館網頁吧),後來才發現也有一個給大家分享新書的地方─長庚大學圖書館讀書會~閱讀部落格

而且更意外的是還有不少人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心得,每當有新書推薦時,伴隨之的就是心得分享的投稿活動,當然,稿費是免不了的,這也之所以會有人願意參加的原因吧

雖然是在有利誘的情形下分享的,但我想這是使讀者能夠踴躍的方式吧

參考資料:http://cgulanniversary.blogspot.com/ (長庚大學圖書館讀書會~閱讀部落格)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KM] 知識管理的成敗關鍵(一)

其實知識管理的關鍵以人這個因子的比例來說為大,以組織來說,當整個組織中要推行KM時,組織高層喊到有嘴無口水(台語),但下層卻翹著二郎腿什麼也不做,可想而知如此推行必定失敗,這道理跟組織推動IT很像,也有著使用者接不接受的問題。

但反觀也有可能因為高層的不支持而失敗,且組織在推動期間必定會跑內部流程,而流程間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角色阻礙KM的推動,這也是所謂官僚體制下的阻礙。

另外則談到KM工具的易用性,KM可說是一個知識外化的名詞,但在外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記錄知識它是如何產生的,並將產生的結果儲存以利他人使用,基於此情形,在做KM十也要考量一個人人可用且容易上手的工具或系統,畢竟不是人人都是IT天才,未必能有效的運用工具去管理知識。

除了上述幾點外,企業文化似乎也是因素之一。由於知識是心智內在的表現,而文化是反應內心思想的表徵。文化是一種信仰、價值觀、規範、道德、與思想,構成一個組織、部落、或是社會[Nath, 1988]。文化存在於國家、區域和組織層級中[Hofstede, 1991]。在國家文化的部份,Straub(1994)的研究發現,國家文化差異會影響個人對於新科技採行的態度。

另外在King(1999)的研討會論文中也指出,知識管理的六個要素:觀念基礎、焦點、目標、過程、系統,和文化。其中文化可以改變個人的喜好,避免未來不可預知的衝擊,強調的是啟發式的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教育。

這也顯示了組織文化對KM的重要性,而文化又和人息息相關,因為組織文化是由組織發起人及其下成員所共同發展的,且並非一時造成的,需要長久的時間及成員間的磨合,因此每個組織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學者Wallach(1983)也曾發表一個廣為中外研究所使用的企業文化量表,其中提出的企業文化包括三類:
1. 官僚型(bureaucratic)文化:有清楚的責任及授權,工作為系統化及固定化,此類文化通常是建立在控制和權力的基礎上,而其組織通常為穩定、小心、及成熟的。

2. 創新型(innovative):此類文化的環境通常變化較為激烈及動態性,在這種環境下,具有企業家精神或是具有野心的員工較容易成功。工作通常較具創造性,並且充滿了風險。

3. 支持型(supportive)文化:是一種重開放、和諧的工作環境,組織中的員工像是生活在大家庭中,組織中具有高度的支持、公平、鼓勵開放、關係導向式的工作環境。

這三種型態的組織文化,我個人認為以官僚型較易阻礙KM的發展,原因在於我第二段陳述的,必須要有流程上順暢與角色的加持才可使KM更加有用。

又鑒於目前於全球經濟體系中已經存在多個國際性企業,根據這些國際性企業的發源地不同,自然帶有其母國特殊的文化和觀念,所以在不同的國籍企業間也就有了不同的企業文化,這些企業文化當然也就影響了企業的營運活動。因此,國家文化與組織文化的不同應該會相對影響企業對於知識管理的採行與應用上的不同。

目前找到的成敗關鍵因素有:人、工具、公司文化...待續


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KM] 如何利用blog達到KM?

對個人而言,部落格是一個深度溝通的媒介,可以幫助願意吐露私密心情的企業家和創作者,快速建立外部認同的管道 。

對企業而言,部落格則意味著一種新型態的行銷、公關、測試消費者意向的強力工具。


依據公開程度及作者人數將撰寫部落格文章之因素大概分為:

 

對外

(公開部落格)

對內

(內部部落格)

個人

自我表達

建立社群

事件記錄

抒發心情

企業

溝通與行銷

顧客關係管理

產品資訊與銷售

市場情報

公開回應

媒體報導

知識管理與分享

行政管理

內部對話

會議宣佈

塑造團隊

凝聚向心力與忠誠

行事曆分享

文件檔案管理



透過blog可將訊息紀錄及發表,以個人來說,是個不錯的知識媒介工具,像是有些人很喜歡在blog中分享自己的新品開箱心得,或是將一些已解決的電腦或電器問題等放在blog中,除了可以解少問題再次發生時找尋解決辦法的時間,也可造福大眾及提升自我的價值。

它也可像是個人的日記或是心路歷程,當別人需要一些專業及技術性的解決方案時,有時blog的文章也是很有幫助的,雖說未必是blog作者所親身經歷而解決的問題,但相對的,他們可以蒐集別人的解決方案化為自己的,當然好處是需要解決時能夠馬上找到關鍵性的文章,只是仍有著作權問題之嫌疑。

如此連結:http://www.a-fei.com/

相對的以企業來說,企業經由blog提供消費者或是員工反應事件的園地,舉例來說消費者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分享產品使用心得,在經由企業的blog發佈,員工也可透過blog指導消費者產品使用及解惑。藉著累積下來的問題與解決方法進行知識管理,在進階一點也可用在團隊開發的意見交流與討論,像是由一個平台來儲存開發流程,此流程可用在往後人員交接、產品糾錯或是建立SOP等方面。舉例來說,昇陽 (SUN) 支持並鼓勵員工使用企業部落格,員工可以在部落格上書寫關於產品和策略的訊息。也由內部高階經理人不定期的部落格寫作做為心得分享、消息發佈等應用管道。此舉當然有利有弊,好是好在員工可透過此平台溝通,缺點在於有時員工會不小心洩漏公司機密或行銷策略等,因此在部落格發布前我想應該還是會有高層把關,雖可過濾文章內容但也許會間接成為員工撰寫文章的一道牆,一面真實與虛偽的牆。

如此連結:http://blogs.sun.com/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記] 大家的blog

http://cgu-km.blogspot.com/

http://jupiter0816.blogspot.com/

http://myblog-sky0404.blogspot.com/

http://yuxinq.blogspot.com/

[記] 本週KM作業

如何使用blog做到KM?

繼續蒐集KM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及其關鍵因素...

[KM] 知識管理失敗案例 – Calibro製藥

簡介

Calibro是歐洲大型製藥公司,總部設在瑞士研究實驗室與世界各地接軌。主要目標是想利用知識管理系統在公司內部提供一個協同工作環境,工作人員分配的研究工作和新藥物開發。該計劃包括“知識商店”和一系列“電子房”。 是種將有共同興趣的研究人員之知識文件存儲並討論。根據估計,這一項目會增加知識共享和協同工作,特別是跨國部門的知識交流,這可導致藥物開發速度之間的1000個分佈研究人員。

失敗原因

l  高層不熟悉知識管理及知識要求

l   不會選擇具有經驗的人領導團隊知識 

l   選擇不當的知識團隊成員

l   錯誤的規劃和不當的預測項目

l   缺乏獨立的預算項目知識管理

l   組織文化的深根蒂固

l   缺乏支持和高層管理人員之承諾

l   無法確實區分組織內部的知識關係

結論

從成功與失敗的案例看來,很多的原因都與高層管理人有關,知識和知識管理系統的成敗在於主管的支持,透過案例中,許多人都擔心無法正確實施的知識管理系統的組織和他們的知識管理項目所面臨的失敗。 

像上述的例子,一些有關知識管理的主要因素未能實施知識管理系統在Calibro公司。經過分析,很顯然,缺乏高層管理人員的承諾和支持,選擇不當的知識系統領導人和成員,規劃不當,缺乏單獨的預算項目知識管理,組織文化, 之間缺乏合作的團隊成員和僱員,無法抵抗環境及員工的變化是主要失敗的原因。

參考來源:http://www.tlainc.com/articl85.htm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KM] 知識管理成功案例 - 味全集團

味全為何要做KM?

很多企業或公司在還沒遇到瓶頸或是重大變革時,完全不會對軟體的部份甚至是內部的流程假以改造,多數都是抱持著只要營收穩定沒有虧損就不需要改變的心態在經營,畢竟人總是容易安逸的。

我想味全當然也是基於這樣的心態,直到數年前汐止東方科學園區的一場火,使得味全深受重創,無數累積多年的的重要機密資料就在這場火災中付之一炬,這把無情火燒的連廠商合約和研發流程都完全不剩。

但也因為如此,在火災後的重建工作當中,讓味全人開始體會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假如當初有先做好知識管理,資料重建的工作肯定會比較順利,而之前的食品研發文件也可保存下來。這也促使味全公司開始積極尋找國內知識管理廠商,即刻導入知識管理。

蓄勢待發

於是味全找到意藍科技與他們合作建置知識管理系統,首先他們建立了推動小組以進行組織內部知識的蒐集,再來則建立了一個知識平台提供全企業內的知識分享。

在導入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高層主管的傾向,味全高層表示以身作則的全力支持,還有積極鼓勵員工將工作比重偏向建造知識管理地存量及品質,他們也了解到不只是要將資料文件單純的儲存起來,更要透過內化轉換為可行的專業知識後建立於知識庫中,像是流程管控、如何保留食品研發之過程及研發前的概念激盪過程,其次則是如何標準呈現這些組織內知識的方式,以便發揮知識的真正價值利後人參考。

知識管理架構

其將平台架構分為兩大類:流程管理及專案管理。

在流程管理方面,可上載研發流程圖(將食品研發的每個環節都記錄下來)、設定研發流程步驟(將食品研發的固定程序形成標準作業流程已做好品管)、制定各流程步驟範本(使流程提供作業人員參考)。

在專案管理方面,建立專案資訊、設定專案流程、連結概念專案、專案列表(可工人員查詢進度及研發知識等)、範本及文件上載(以利作業人員參考與分享知識)。

效益及成功因素

經過使用知識管理系統後,最重要的效益在於人力及時間的消耗,舉例來說,標準程序可使新進人員所短教育訓練的時間,也減少了錯誤的成本及恢復時間;針對研發進度的掌控也有切確的時間序列以提升效率,也可快速掌握人員的配置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浪費;完整紀錄知識資料,就不需害怕自然或人為迫害文件的儲存。

講了那麼多,最後還是一句話,事在人為。假如今天沒有使用者願意使用的系統也不能說是個可用的系統,更不用說好不好用了!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記] KM近期作業

要找一則知識管理成功的案例,還須附上心得。

每個禮拜要把上課心得PO上來,然後大家互相分享、討論。

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一些自己使用過的軟體之教學或是使用說明,不然就是推薦一些好書,或是有趣的新鮮事物,反正就是大家一起長知識嘛,我覺得應該滿受用的。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Open!

Nothing special, just want to create a new blog for KM.

##EasyReadMore##